您好,欢迎访问海东市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今天是:2025年07月08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聚焦海东

海东6个小微湿地通过省级认定

阅读:23 来源:本站

海东日报讯(实习记者 孟霞)近日,记者获悉,青海首批13处小微湿地正式通过省级认定。海东市乐都区店子村架滩小微湿地、平安区西村小岛小微湿地、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尖岭村娘娘天池小微湿地、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沟乡大庄村黑泉小微湿地、化隆回族自治县下二村牙什尕小微湿地、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波浪滩小微湿地共6个小微湿地通过认定。这批小微湿地属我省首次认定,填补了我省无小微湿地的空白。

小微湿地定义为半年以上有水且水源稳定、面积在600平方米至8万平方米,具有一定生态、文化服务功能的小型、微型湿地。包括湖泊、沼泽、河流、泉、河湾等天然湿地,池塘、坑塘、沟渠、景观水面等人工湿地。记者从海东市林业和草原局了解到,海东市现有湿地4893公顷,占全省湿地面积的0.07%,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家湿地公园2个,小微湿地6个。

“为推进我市小微湿地试点建设工作,提高湿地保护与管理能力,自2020年以来,我市投入中央财政资金1220万元,在四县两区建设小微湿地6处,重点开展小微湿地勘界立标、生态修复、环境整治及水系连通。” 海东市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处工作人员包宗芳说。目前,海东市建设人工岛100平方米,修复退化湿地4000平方米,岸线维护570米,完成水系联通5700平方米,安装网围栏2920米。制作安装小微湿地标识标牌210块,界碑界桩46块。在乐都区、化隆县等小微湿地开展湿地生态监测,为今后小微湿地保护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撑。

小微湿地发挥了“小湿地、大能量”的作用,成为乡村美起来、旅游热起来、农民富起来的主要载体。

据平安区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安区西村小岛小微湿地的提档升级,为平安区居民提供了茶余饭后的休憩场所,增加了居民亲水空间,让居民更好地感受树上有鸟、林下有草、草间有虫的自然之美,并且为当地中小学生开展自然教育活动提供了较为完备的生态教育基地,加快了平安区向宜居宜业绿色生态新城发展的步伐,为平安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据了解,平安区西村小岛小微湿地项目完成3.05公顷湿地景观提升,新建游步道258米,安装科普宣教标识牌43块,开展自然教育活动3场次,显著提升了小微湿地景观价值,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也顺利通过验收并认定挂牌。

小微湿地尽管面积比较小,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搭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不仅可以改善城市和乡村地区的人居环境,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还为各类野生动物提供了舒适的栖息环境。

化隆县牙什尕小微湿地总面积24.36公顷,自2020年以来,投入中央财政林改资金200万元,实施了3.87公顷的小微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湿地保护项目开展以来,周边的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野生动植物在这里繁衍生息,让我们这些群众也提高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牙什尕镇居民桑玉兰说。据调查统计,牙什尕小微湿地内现有维管束植物171种,湿地及周边区域稳定分布有28种冬候鸟,调查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7种。

小微湿地的保护及恢复,不仅具有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蓄雨洪、净化水质、调节小气候、为人类提供景观游憩和自然教育等生态功能,还具有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等社会功能。海东市将继续加大小微湿地项目建设力度,把家门口的小河小溪和水塘等打造成高规格小微湿地,能够让老百姓非常直观地感受、体验到优美生态环境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促进生态宜居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小微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

“我们将从生态景观、休闲度假等方面着手,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小微湿地旅游观光,激活发展源动力,并大力探索推广乡村旅游、特色餐饮等高效益发展模式,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带动农民就近务工就业,充分利用湿地资源,不断挖掘增长潜力,实现精细化管理,使小微湿地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进一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包宗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