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海东市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今天是:2025年07月25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聚焦海东

【互助县】松多村暴雨突袭:3小时完成190人生命大转移

阅读:8 来源:本站

海东日报记者 郝志臻 石军 报道

7月8日凌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松多藏族乡松多村被一场急雨拽入紧张氛围——两个多小时的密集降雨让河道陡然涨水,浑浊的山洪嘶吼着逼近村庄。

从凌晨5时拉响暴雨红色预警,到8时30分93户190人全部安全转移,这场与洪水赛跑的生命大转移仅用了3个小时。

凌晨5时,高原的天还未亮透,松多村浸在黎明前的微凉里。“嗒、嗒、嗒”,第一滴雨砸在铁皮房顶上,像有人在远处敲鼓,惊醒了睡梦中的村民。不一会儿,雨势陡然变急,密集的雨箭穿透晨雾,把村庄浇成一片模糊的水墨画。

“雨下大了,各包片立刻行动!按预案组织群众撤离!”村党支部书记拉尕藏拉旦攥着手机发出防汛预警,声音在雨幕中格外清亮。几乎同时,村团委书记贾旦切卓玛已冲出家门,深一脚浅一脚往包片的村民家奔去。

雨势比预想中更凶,村里的河道很快嘶吼起来。村民乔多旦家院墙外漫起浑浊水线,90岁的阿爷还生着病躺在屋里,夫妻俩正站在门前急得打转。“快!水要漫进来了!”贾旦切卓玛踩着过脚踝的泥水冲进屋,和夫妻俩一起背起老人往地势高的地方转移。

从乔多旦家出来,她又冲向乔俄力家,年轻媳妇正背着孩子往外跑,贾旦切卓玛一把拽住她往安置点赶,浑浊的泥水没过脚踝,每一步都像踩在打滑的肥皂上。一户、两户、三户……她在巷道里不停穿梭,嗓子早已沙哑。

当松多乡乡长马义德撞开雨幕冲进村时,山洪已在部分街巷蔓延。乔多旦家门前,废弃的猪圈墙像道拦河坝,把洪水憋在巷子里堆了半米高,眼看就要灌进下游几户人家。

“快!推倒分流!”马义德率先冲向石墙,村民们纷纷涌上来,墙体轰然倒塌的瞬间,洪水裹挟着杂物奔涌进河道,巷道水位肉眼可见地退了下去。

同一时间,村两委、各社社长、乡政府工作人员一起在巷道里急促地穿梭着:有的守在桥边,背着老人和孩子逐个护送过河;有的在土房集中区敲着铜锣喊话,确保没落下一户;有的在安置点空地上清理碎石,呼喊声被雨砸得七零八落,却总能精准钻进每扇半开的窗。

与此同时,多辆车疾驰在前往松多乡的路上——互助县委常委、副县长时盛利带领互助县应急管理局、交通运输局等部门人员,争分夺秒赶往现场。7时刚过,他们已蹚着积水冲进村委会,此时清淤的挖掘机也在半路轰鸣。8时30分,拉尕藏拉旦在台账上划下最后一个勾:93户190人全部转移完毕,刚好3个小时。

雨势渐歇时,阳光试着穿透云层,在满地泥浆上投下斑驳光影。远处,两台新调拨的挖掘机赶到了,加上村里原有的那台,三台机器在晨曦里展开作业。

当阳光彻底穿透云层,松多村已在忙碌中焕发生机。这场3小时的生命大转移,正是基层干部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一心为民办实事的生动写照——没有多余的口号,只有暴雨中挺身而出的背影;没有花哨的形式,只有泥巴裹满裤腿的担当。从凌晨五点的预警响起,到午后阳光下的清淤重建,每一个脚步都踩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每一次发力都冲着解决实际问题而去。

下午,记者踩着尚未干透的泥浆进村时,乔多旦夫妻俩正站在自家旁,看着挖掘机把清出的泥石堆成小山。不远处的空地上,崭新的蓝帐篷被村民合力撑起,临时搭起的帐篷里,一张张床板排得整整齐齐,一摞军绿色棉被码在床板上,被角还带着阳光晒过的暖意。巷道里的淤泥已清理得差不多,露出干净的水泥地面,改道后的河水正乖乖顺着主河道流淌。

那些沾着泥浆的裤腿、磨破的鞋底、沙哑的嗓音,不仅是这场防汛硬仗的注脚,更诠释着“为民办实事”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就藏在洪水里背起老人的肩膀上,从帐篷里递出热馍馍的掌心间,写在泥泞中一步步踩出的脚印里,在松多村的晨光与暮色中,生长成最坚实的民心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