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东日报记者 郝志臻 朱得君报道 走进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拉面电商中心,车间里腾起的白雾裹着面香弥漫开来。拉面师傅手腕轻转,粗实的面剂子“啪”地甩在案板上,转瞬就拉成细如发丝的线条,指尖一抖,面条便稳稳落进沸腾的锅里。墙上的电子屏正循环播放着全国拉面技能大赛的画面,镜头里,获奖选手的拉面在灯光下泛着莹润的光泽——这一幕,恰是海东拉面从街头小摊熬成百亿产业的鲜活注脚。 从青藏高原的山间到沿海都市的街巷,从一口铁锅支起的小摊到贯通研发、生产、物流的全产业链,这碗飘着蒜苗香的拉面,到底藏着怎样的蜕变密码? 从“走出去”到“立起来” 化隆县聚居着汉族、回族、藏族、撒拉族等多个民族,是响当当的“拉面之乡”,可多年前,这里还是个深度贫困县。百姓世代以农耕为生,奈何自然条件恶劣,庄稼收成微薄,生活窘迫。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这片土地,唤醒了人们骨子里的闯劲。不甘困守穷山的化隆人,背起行囊走出山门,凭着“一口锅、两张桌”支起简易拉面摊。他们带着“亲帮亲、邻帮邻”的朴素念头,你带一个、我拉一户,渐渐把拉面生意做向远方。全县10多万人陆续走出大山,在全国各地的街巷里寻梦扎根。 最初的日子满是艰辛:三块木板搭起灶台,手写的“西北拉面”招牌被风雨浸得发胀;夫妻二人轮流守店,孩子常在灶台旁写作业。更难的是摸不清市场门路——有人因不懂合同吃了租房亏,有人因口味不合被本地食客冷落,有人跑断腿也办不齐证照。“我们天天就盼着有人能给指条明路”成了早期从业者共同的心声。 转机出现在海东各级党委政府扶持拉面产业的政策春风里。2010年起,海东市把“拉面经济”当作富民产业来抓:从基础技能培训到贴息贷款扶持,从驻外服务站贴心服务到政策文件精准护航。青海省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青海拉面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海东市制定品牌建设实施方案、三年行动方案等,形成全方位政策支撑。 这些政策如春雨般滋润着拉面产业:资金上,贴息贷款帮经营户扩规模;培训上,专业团队教制作、管理、礼仪;品牌上,培育出以“青海拉面”为统领的百余个子品牌;市场上,借东西部协作推动拉面进机关、学校、高速服务区等。 政策推动下,拉面产业迎来黄金期:经营模式从个体转向连锁品牌,产业链延伸到牛羊养殖、面粉加工等20多个行业。从街头小摊到百亿产业集群,从“走出去”到“立起来”,这碗飘着蒜苗香的拉面,不仅撑起了化隆人的致富梦,更拉活了一方经济,让“拉面之乡”的招牌越擦越亮。 从“拉面匠”到“大工匠” “下面时手腕要稳,汤勺要顺时针转。”裁判话音刚落,一碗热气腾腾的拉面已端至评委面前——汤色清亮如镜,面条筋道泛光,蒜苗与辣子油像精心勾勒的画,铺在碗中恰到好处。 在拉面产业蓬勃发展的进程中,一场场赛事也逐渐成为技艺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纽带。从全国、全省拉面行业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到沪青、粤青、琼青两省职工拉面技能大赛,赛场不仅是高手过招的舞台,更成为拉面人向“高原工匠”进阶的阶梯。 技能提升之外,系统化的人才培育体系正托举拉面产业升级。“带薪在岗实训+创业”模式让从业者边学边练,化隆县拉面电商中心商学院已培育2000多名学员,有人将社区小店做成区域连锁品牌,有人成长为精通成本核算的管理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千人培养计划”更搭建起进阶通道:50名拉面店主走进浙江大学进修,从财务报表分析到品牌战略规划,课程覆盖现代餐饮全维度知识。结业后,不少人将门店升级为标准化连锁模式,连服务礼仪都纳入考核体系,顾客满意度显著提升。 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海东市构建起“培养+引进”双轮驱动的人才机制。培养端聚焦“硬功夫”与“软实力”双提升,既夯实拉面制作的传统技艺,又补足现代经营管理能力;引进端则通过优厚待遇与发展平台,吸引餐饮研发、品牌策划等领域专业人才,同时与高校共建产学研基地,让前沿技术精准对接本地产业需求。 从街头师傅到“国家级”技能选手,从夫妻店老板到连锁品牌管理者,人才培育的深度与广度,正让这碗拉面从“江湖手艺”蜕变为“产业标杆”。每一份精准到克的配方、每一堂剖析市场的课程、每一场切磋技艺的赛事,都在为产业注入持续生长的动能,让“拉面之乡”的招牌在匠心与创新中愈发闪亮。 从“愁纠纷”到“安心干” “在上海能办青海的营业执照,三天就拿到手!”这是许多在外经营拉面店的海东人常挂在嘴边的便利。 偶尔遇到租房纠纷时,驻外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带着调解员上门,当天就能把问题解决——“不用跑回老家,在店里就把事办了,踏实!”这样的安心,来自82个驻外办事处和劳务服务站织就的“服务网”。 从证照办理到子女入学,从矛盾调解到法律援助,工作人员成了拉面人在外地的“娘家人”。17个流动党支部更显担当,党员店主带头诚信经营,组建的“爱心拉面队”在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积石山地震等灾害中,第一时间送去热乎拉面,让暖流穿越千里。 随着拉面产业壮大,经济纠纷、薪资争议、房屋租赁等问题渐增。为此,海东创新探索“枫桥式工作法”背景下的跨域矛调路径,为产业发展筑牢法治屏障。依托“青海智慧调解信息管理平台”,市县乡三级矛调中心联动,在江苏省、广东省广州市等省市设119个服务点、3个“云端诉讼服务点”,“七个一”制度(一周一排查、一案一专班等)让矛盾化解有章可循。125名驻点人员定片包户,动态掌握从业者需求,提供精准服务。 跨域联调机制让协作更高效:与69个输入地城市签共同管理协议,18个省市民宗、公安部门建协作机制,律师、调解员等定期深入拉面店集中区排查化解矛盾。“政策法规进店”活动更让普法宣传沉到一线,工作人员化身“三员”,既调解纠纷又普及法律,提升从业者法治素养。 “拉面巡回法庭”的创新举措,让公平正义触手可及。线上“数字法庭”“指尖立案”减少奔波,线下审判团队把法庭开在门店旁、村社里,快审快执。这套跨域矛盾纠纷解纷工作法,作为全省仅有的两个案例之一入选“枫桥经验”60周年成果展,成了全国推广的“海东方案”。 截至目前,近万件矛盾纠纷被成功化解,法治护航下的拉面产业,不仅跑得更快,更走得更稳。每一份调解协议、每一次法治宣讲、每一个便捷服务,都在为这碗拉面注入安心的味道,让“拉面人”在闯荡四方时,身后总有坚实的支撑。 从“家门口”到“全世界” 暑假前,无锡市某高校食堂的青海拉面窗口前排起了长队,学生们捧着碗吸溜着面条,热气里飘着蒜苗香。这是海东拉面“四进”活动的寻常一幕。如今,青海拉面已走进全国98家机关、高校、企业和高速服务区,仅江苏省就有35家高校、30家机关的餐桌摆上了这碗来自高原的味道。 近年来,东西部协作的纽带,让拉面香飘得更远。借助对口援青、结对城市等机制,海东市组建专班对接江苏等省份,推动拉面进入医院、机场、商业综合体等场景,甚至开出24小时窗口。这些布局不仅带动371人稳定就业,惠及90多户家庭,年营业收入超6550万元,更让从业者每月能稳稳拿到4500元工资,成了巩固脱贫成果的坚实支撑。 走出国门的拉面,更成了文化交流的使者。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青海拉面店里,牦牛骨汤拉面搭配本地沙茶酱,成了网红组合;日本美食节上,“一清二白三红四绿”的拉面一亮相就排起了长队。 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基础上,海东拉面产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以“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为重点,鼓励和支持青海拉面产业经营主体走出国门,从东南亚到欧洲,17个国家和地区的街头,海东拉面店正用一碗热汤连接不同文化。 截至2025年6月份,海东籍从业者在全国开出2.85万家门店,16.9万人靠着这门手艺谋生,年经营性收入达162亿元。更动人的是背后的民生温度——1.28万户脱贫家庭因拉面摘了“穷帽”,近10年时间,500多名拉面人子女考入名校,从灶台旁走进了北大、清华的校园。 从上世纪的单打独斗到如今的产业发展,这碗从高原山村走出的拉面,早已超越了食物的范畴。它从街头小摊的烟火气中起步,在全产业链的协同中成长,既守着“一清二白三红四绿”的传统韵味,又融入了数字化、品牌化的现代基因。从1.28万户脱贫家庭的新生活,到500多名拉面人子女走进名校;从东西部协作架起的发展桥梁,到跨域法治护航下的安心闯荡,这碗拉面拉活了经济链条,拉宽了幸福之路,更拉近了民族情感。 未来的征程上,它或许会迎来更智能的生产、更国际化的创新,但那份从高原深处透出的韧劲、那份让普通人靠勤劳改变命运的力量,永远不会改变。这不仅是一碗拉面的蜕变史,更是传统产业拥抱时代、平凡人书写不凡的生动注脚,而这热腾腾的故事,还在继续沸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