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海东市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今天是:2025年09月06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聚焦海东

【互助县】冷凉蔬菜“热”了 村民钱包鼓了

阅读:7 来源:本站

海东日报记者 巴迎桂 报道

入秋时节,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南门峡镇的高原特色冷凉蔬菜基地里,空气中飘散着蔬菜的清香,菜农们正忙着将成熟的蔬菜采摘、打包、装车。

这里出产的罗马生菜、甘蓝、芥兰菜等8个品类的冷凉供港蔬菜,经分拣、清洗、打包装车后,由冷链运输车长途奔袭2600公里,72小时抢“鲜”输往香港市场。

近年来,互助县抢抓海东市高原冷凉蔬菜万吨级出口产业集群建设机遇,立足高原独特自然禀赋和气候优势,以“生态、优质、特色”为发展导向,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引导推动作用,通过科学规划布局、完善产业链条、打造特色品牌、培育经营主体等举措,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蔬菜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有力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为打破传统“零散种植、卖菜看天”的困境,互助县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等高端市场需求,牵头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动形成“育苗—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产业体系。通过订单销售模式,将冷凉蔬菜发往北上广、粤港澳大湾区及湖北省、湖南省等地,累计销量超7万吨;积极协调西宁海关开通蔬菜通关“绿色通道”,将备案审批时间缩短至2小时,实现鲜活蔬菜从采摘到通关“零延时”;深化与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合作,开通冷链航空专线,确保蔬菜48小时内直达粤港澳市民餐桌,有效保障蔬菜新鲜度,显著提升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县蔬菜种植涵盖5大类50余个品种,已上市各类蔬菜9万余吨。

素有“互助粮仓”之称的南门峡镇,位于互助县西北部,距县城20公里。这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出产的蔬菜病虫害少、品质好,深受南方市场青睐。

“菜地用工高峰时,每天有100多人干活,工资按天结算,附近很多村民利用空闲时间到这里打工。”南门峡镇西坡村互助春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石成兰说:“我们的蔬菜从5月上市后,可一直供应到10月。现在每天能采收10吨蔬菜发往广东省、香港等地,年产值达30余万元,还带动周边20余名妇女加入合作社,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6000元。”

近日,记者来到西坡村的高原特色冷凉蔬菜种植基地里,成片的红莴笋翠色欲滴、长势喜人。放眼望去,数十名务工群众在菜地里忙着采摘、搬运,呈现出一派丰收繁忙景象。

西坡村村民赵存续原本只能在家操持家务,收入微薄。后来她加入村里的蔬菜种植合作社,经专业培训后,如今已熟练掌握蔬菜种植技术。目前,南门峡镇已有300名妇女在蔬菜基地实现家门口就业。

为提升蔬菜品质和效益,互助县在培育经营主体的基础上,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元化经营模式,推动蔬菜经营主体从“散兵游勇”向“集团军”转变,引导菜农告别单打独斗的传统模式,走向抱团发展的新路径。

近年来,互助县将绿色有机认证和特色品牌培育作为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关键抓手,积极引导经营主体开展绿色有机蔬菜产地认证与产品认证。截至目前,全县已认定绿色蔬菜生产基地102.67公顷,认证富硒有机大蒜38.67公顷、苦苣和菜薹等有机蔬菜品种11个,成功注册特色蔬菜商标16个。

今年,互助县大力培育蔬菜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产业发展与农户增收深度融合。目前,全县已培育2家蔬菜产业化龙头企业、7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52家经验丰富的种植大户,直接带动2.3万余名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农户人均增收2万余元,切实将产业发展成果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收入,助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