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记者 郝志臻 通讯员 张迪勇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李二堡镇河西沟村,这句《诗经》里的场景成了日常。近年来,李二堡镇锚定乡村振兴目标,以党建为“红色引擎”,政策为“定心丸”,产业为“金钥匙”,既向外“借东风”争资源,又向内“挖潜力”找路子,把梅花鹿特色养殖办成了村集体经济的“香饽饽”,让村民的日子跟着富起来。
清晨8点的河西沟村梅花鹿养殖场,热闹得像个“动物园”。阳光洒在围栏里,几十只梅花鹿或迈着轻快的步子散步,或凑在一起“交头接耳”,圆溜溜的眼睛透着机灵。
村民刘万民早早到岗,拆饲料袋、配原料、递食槽,动作麻利得像老把式。“咱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去年12月来这儿干活,每个月能拿工资,还能学养鹿技术,这不比在外打工强?日子有奔头,心里也亮堂!”他擦了擦汗,笑着指向正在进食的梅花鹿。
养鹿看着简单,想养好、养出效益,可得有“真本事”。合作社负责人马永良和妻子马秀兰,打从养殖场筹建时就没闲着——揣着干粮跑东北、赴甘肃,专找有经验的养鹿户“取经”,把先进技术一股脑儿学了回来。
结合李二堡镇光照足、能种菜籽玉米的优势,夫妻俩还成了“配方师”:按梅花鹿幼崽、成年鹿、产茸鹿的不同需求,把玉米、豆粕、麦麸等6种原料配好,再加点盐、小苏打补营养,做成颗粒饲料喂给鹿群。“干草用的是本地收的苜蓿草、玉米秸秆,省钱还新鲜;颗粒料营养够,你看这些鹿,个个壮实,出的茸也厚实。”马永良拍了拍饲料槽,语气里满是自豪。
正午的阳光暖融融,鹿崽舍里更是热闹非凡。5只刚出栏不久的小鹿崽,浑身毛茸茸的,听见马秀兰的脚步声,立马摇着小尾巴围上来,伸着脖子要喝奶。马秀兰拿起奶瓶,一只小鹿立刻叼住,圆眼睛眯成了缝,模样憨得让人忍不住笑。“这只叫平平,那只叫安安,才三个多月大,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除了吃饲料,每天得喂三次牛奶,一次一斤,跟照顾小孩似的!”她一边轻轻摸着小鹿的头,一边跟记者说着,眼里满是疼爱。
产业火了,村民的腰包才能鼓起来。梅花鹿养殖场不仅让村民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还把周边农户的庄稼变成了“钱袋子”——玉米、大豆这些本地常见的农作物,如今成了鹿群的“口粮”,每月采购额就有3万元。2024年养殖场建成后,50多头梅花鹿存栏,10头顺利出栏,从9月开始,鹿茸、鹿肉、鹿血等加工品也陆续上市,线上电商、线下门店一起卖,销路越走越宽。 “我们专门引进了优质鹿种,还请了东北的畜牧专家定期来指导,疫病防控、饲料配比这些难题都有人帮着解决,产业稳了,大家才敢跟着干!”马永良说。
“这个养殖场是靠2024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建的,总投资390万元,建好后固定资产归村集体,租给第三方运营。”李二堡镇党委副书记马国栋算了笔“增收账”,“一年能收10万元租金进集体账户,在这里务工的村民每人每月拿3000元工资,周边农户卖庄稼还能多一笔收入,这是‘一举三得’!”
“梅花鹿全身都是宝,一头鹿能带动一串产业。咱引进这个项目,就是想让村民跟着受益,把‘小养殖’做成‘大产业’。”河西沟村监委主任樊国福的话,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如今,“种饲草、养梅花鹿、卖鹿产品”的链条越拉越长,河西沟村用“一头鹿”带活了一个村,走出了一条党建领着走、产业撑着走、村民跟着走的乡村振兴好路子——这“鹿”力十足的致富路,正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