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记者 张璐 通讯员 岩子
9月15日下午,走进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享堂村果农李正基的葡萄园,紫黑发亮、饱满圆润的葡萄挂满枝藤,满眼一派令人垂涎的丰收景象。
在近2米高的单篱架下,李正基拿着一把剪刀,选准色泽深黑的一串葡萄轻轻剪下,然后小心翼翼地放进礼盒箱内。“这些葡萄准备送往市场,你们也尝尝,口感咋样?”说着,李正基又剪下几颗葡萄给在场的乡村干部品尝。
“这葡萄品种叫巨峰,是我父亲于上世纪80年代从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的一家农业科研单位引进的,截至今年已经种植了38年。”李正基感慨地说,这“巨峰”葡萄单果直径15毫米至20毫米,适应性强,抗病、抗寒性能好,亩均产量能达到2500公斤至3000公斤。
李正基告诉记者,他家的葡萄园面积有3亩,600多株葡萄树,今年9月12日开始上市,主要通过市场销售和来客采摘的方式销售。“葡萄种植虽然很辛苦,但只要付出就有收获,一年下来有10余万元的收入,比种庄稼划算得多。”李正基说。
享堂村地处甘青两省交界,坐落于湟水河、大通河的臂弯里。这里光照充足、气候温润,是春耕秋收、夏耘冬藏的良田沃土。
据享堂村党支部书记刘海云介绍,享堂村种植葡萄历史久远,曾经许多村民在庭院里种植葡萄树,夏天在葡萄架下遮阴纳凉,秋天成熟的葡萄留作自用或送亲戚品尝。直到1982年,包产到户政策的春风吹进享堂村后,葡萄才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甜”产业。
“我们享堂村自家庭院里能种活葡萄树,那外面的农田里也一定能种活葡萄树。现在政策这么好,你不妨带头试一下,我想种葡萄的收入一定会比种庄稼高……”年过花甲的享堂村党支部书记刘海云回忆说,1983年的一天,当时在县农业科研部门工作的赵先生,开始动员他的父亲刘存善种葡萄。
过了半辈子的苦日子,现在好政策来了,谁不想自家的土地多产出、多收入?1984年,刘存善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赵先生的牵线搭桥下从新疆引进了100多株葡萄苗,栽进了自家的田地里。
经过三年的精心呵护葡萄苗全部成活了,上百株葡萄枝藤上开始挂上了一串串沉甸甸的鲜葡萄。
满枝的硕果,令刘存善喜上眉梢,也让致富心切的同村邻里萌生了种葡萄的新盼头。而李正基的父亲李治业便是其中之一。
李治业是个善于思考的人,在他看来,种葡萄首先要选好产量高、品质优的品种。凑巧的是,李治业的一个亲戚在安宁区的一家农业科研单位工作,那里有许多科研推广的优良葡萄品种。李治业借走亲戚之际实地考察一番后,选准了“巨峰”品种,并一次性引进300株葡萄苗。李正基从那个时候便开始跟着父亲李治业一起种葡萄,这一种就是38年。
如今,李正基家的葡萄园规模从引种伊始的300株扩繁到了600多株,他用甜甜的葡萄种出了“甜甜”的好日子。
据刘海云介绍,勤劳的享堂人民在党的好政策下,依托优厚的农耕资源优势,在先辈们延续下来的传统产业上“淘金刨银”。目前享堂村葡萄种植户有20多户,总面积近3.67公顷,年总产值达1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