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海东市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今天是:2025年10月21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聚焦海东

“党建+科技” 海东基层治理的“破题”之道

阅读:29 来源:本站

海东日报记者 吴雨

初秋的海东市,从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到乡村振兴示范村落,基层治理的生动场景处处可见:乐都区中坝藏族乡七里店社区居民在智慧平台一键查询就业信息,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网格员走村入户收集民情,平安区平安街道化隆路社区志愿者为独居老人送去刚办好的养老认证手续……近年来,海东市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科技赋能为支撑,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机制创新、数字赋能、矛盾化解、群众参与等多元举措,将治理触角延伸至每一个角落,持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家门口不断升级。

党建引领聚合力 机制创新破难题

海东市始终将党建作为基层治理的“定盘星”,构建“党建引领、多方协同”的治理格局,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社区与乡村治理中探索出一系列贴合民生需求的创新机制。

作为全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七里店社区曾面临搬迁群众融入难、社会治安防控难等问题。社区以标准化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为载体,创新实施“六融”工作法,推行“1+6+N”社区治理模式——将居委会、警务室、医疗服务中心等6个机构纳入综治中心统一管理,300余名由社区工作者、村干部、老党员等组成的服务队伍,分设应急救援、治安巡逻等分队,为居民提供就业帮扶、矛盾调解等全方位服务。截至目前,社区累计开展技能培训班43期,培训1891人次,联合举办专场招聘会18场,开发公益性岗位270个,帮助搬迁群众稳稳握住“增收钥匙”,加速从“村民”到“居民”的角色转变。

乐都区碾伯街道则以“五心”工作法为引领,走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在街道下辖小区,新安装的智能门禁系统有序运行,居民刷卡进出便捷又安全,这是街道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一体化安全体系的缩影,目前辖区49个小区已打造为智慧安防小区。该街道依托党组织联动资源,建立“1+3+N”志愿服务体系,开设“幸福食堂”解决独居老人吃饭难题,开展节假日托管服务缓解双职工家庭育儿压力,精准对接特殊群体需求,织密覆盖全年龄段的民生幸福网。

数字赋能提效能 智慧治理更便民

为破解基层治理“效率低、响应慢”的难题,海东市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科技赋能成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加速器”,从市级平台到社区乡村,智慧治理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海东快办”政务服务与网格治理融合模式,是数字赋能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试点的平安区和互助县划分1059个基础网格,配备3443名专职网格员,赋予其纠纷调解、信息收集、政策传达等八大职能。居民通过“海东快办”平台,可随时反映邻里矛盾、设施损坏等问题,也能在线查询社保、就业等政策。平台构建“接、转、办、督、访”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截至目前,已梳理诉求办理事项清单2700余条,其中,2600余条职能单位转办事项,129条网格员直办事项,实现了“一键直派网格、全程跟踪办结”,办结率达98.5%,办理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40%。

社区层面的智慧治理同样亮点纷呈。平安区化隆路社区秉持“办公最小化、服务最大化”理念,建成1500平方米的“181”智慧文明实践综合体,集成数字化办事、便民服务、专业咨询等功能,年均服务超1.5万人次。社区还上线“全e通”APP,150名“红色网格员”通过APP实时上报小区安全隐患、居民诉求,实现事件处置全程数字化,累计处理问题320件,办结率达96%。

在乡村治理中,数字化更是发挥着重要作用。互助县五十镇班彦村探索推行“一网十联一平台”新模式,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村级事务管理、民生服务、产业发展等功能,村民足不出户就能了解村务、申请服务。如今的班彦村,不仅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村集体经济累计超313万元,更借助智慧环保监测系统实现碳中和,成为青海省首个“零碳乡村”,光伏板下的笑脸,见证着智慧治理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下转02版)(上接01版)

矛盾化解减民忧 群众参与激活力

矛盾纠纷化解是基层治理的“重头戏”,而群众参与则是激活治理效能的“源头水”。海东市从“解民忧”和“聚民力”两端发力,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具活力。

海东市综治中心以“一站式受理、全链条化解”为理念,推动市、县两级综治中心“1+5+N”模式规范化建设与实体化运行——整合综治维稳、人民调解、公共法律服务等资源,拓展心理服务、行业性调解等职能,让群众的矛盾纠纷“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今年3月份,海东市综治中心接到一起涉案金额1亿元的借款纠纷案委托后,迅速组织常驻法官、行政调解人员、律师召开研判会,通过两个多小时“背对背”沟通、“一对一”疏导,最终引导双方就还款时间、方式、利息达成一致,签订调解协议书。今年以来,各级综治中心已化解矛盾纠纷700余件,提供咨询服务2000余人次,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

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是海东市基层治理的另一关键举措。互助县威远镇阳光社区以“阳光议事厅”为载体,践行“六事”工作法,通过“居民提事、网格听事、阳光议事、民主定事、协同办事、群众评事”的完整流程,让居民成为社区治理的主人翁。此前,社区就小区环境卫生整改问题召开议事会,居民代表、物业人员、社区工作者围坐一堂,从“垃圾清运频次”到“绿化补种方案”各抒己见,最终形成的整改方案落地后,小区环境焕然一新。截至目前,“阳光议事厅”已累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300余条,办结率100%,受理解决群众诉求100余件。在老旧小区改造、公共设施完善等工作中,“居民议事厅”“百姓说事点”已成为常态,群众的意见被充分尊重,治理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也随之不断增强。

乐都区七里店社区智慧平台上跳动的就业信息,藏着搬迁群众的增收期盼;碾伯街道“幸福食堂”飘出的饭菜香,温暖着独居老人的晚年;班彦村光伏板折射的阳光,照亮了乡村振兴的道路……海东市的基层治理,从来不是冰冷的制度条文,而是浸润在群众衣食住行里的真切实践。从机制创新到数字赋能,从矛盾化解到群众参与,每一项举措都瞄准急难愁盼,每一次创新都呼应民生期待。

如今,在海东大地上,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图景正徐徐展开,而这图景的最美底色,正是群众舒展的眉头与满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