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海东市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今天是:2025年10月21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聚焦海东

海东特色养殖铺就村民增收路

阅读:29 来源:本站

海东日报记者 郝志臻

高原风掠过千亩草场,黄河水滋养万顷鱼塘。近年来,海东市立足独特的高原生态禀赋,巧绘“山上牛羊、水中鱼虾、林下禽畜”立体养殖画卷,培育出5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建成32个绿色有机认证基地,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中稳步前行,走出了一条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双赢之路。

黄河碧波蜿蜒东流,在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河岸勾勒出优美弧线。这片平均海拔2000米的“高原水乡”,藏着海东水产养殖的“破冰密码”——冷水鱼养殖。

“哗啦!”循化县五嫁禾生态农牧开发有限公司法人何世忠提着饲料桶走近岸边,随着一颗颗饲料落入水中,一尾尾三文鱼、金鳟鱼争相跃出水面,仿佛一群灵动的“水中精灵”。“我们养的虹鳟、金鳟最爱16度到17度的水温,长到2到3斤时肉质最鲜嫩;三文鱼能长到8斤多,口感紧实弹牙。”何世忠介绍道。

循化能成为冷水鱼的“乐园”,离不开得天独厚的自然馈赠。作为黄河上游的重要水域,这里的河水常年清澈见底,水温稳定在8度到13度,高溶氧量的流动水体,恰好为冷水鱼提供了绝佳的生长环境。

12年前,何世忠带着对家乡水土的信心创办公司,从最初的小试牛刀到如今的规模化养殖,养殖存量已达20万尾,每年六七吨的产量根本“不够卖”——散客、游客慕名而来,冷链车更将鲜鱼送往全国各地的市场,订单排到了数月之后。

如今的循化,冷水鱼产业早已从“单打独斗”变成“抱团发展”。全县已建成6家标准化冷水鱼养殖场,成功培育出多个特色品种,其中“黄河循鳟”更是凭借优良品质跻身中国农业品牌目录,成为享誉省内外的“金字招牌”。

翻过山梁,位于河湟谷地的平安区,另一番“水中奇迹”正在上演。在青海绿雏富硒农畜产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标准化池塘整齐排列,增氧机“咕嘟咕嘟”地吐着气泡,水面泛起细密的涟漪。20万尾罗氏沼虾在水中欢游,这个被称作“淡水虾王”的热带物种,竟在高原富硒之地闯出了“冷水域养热虾”的特色路径。

“快看,这只已经长到8公分了!”基地技术员颜琦弯腰拉起水中的地笼,青灰色的虾便蹦跳着显露身形,在阳光下格外透亮。颜琦指着池塘边的智能化设备介绍:“我们前期检测了祁家川流域的水质,各项指标都特别适合养虾,7月份引进了18万尾虾苗试养,现在70多天过去,长势远超预期。”

看似寻常的养虾背后,藏着满满的科技含量。基地采用循环水养殖模式,通过智能化系统精准调控水温、水质、溶氧等关键指标,不仅打破了热带虾的生长地域限制,更实现了高密度养殖和全年不间断生产,养殖效率和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预计12月前就能批量上市,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肯定能卖个好价钱!”青海绿雏富硒农畜产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法人徐彩林笑着说,这小小的罗氏沼虾,已然成了撬动产业振兴的“致富虾”。

平安区的养虾产业,正是海东特色养殖“敢为人先”的生动缩影。从零的突破到稳步发展,平安区紧扣产业振兴目标,让“淡水虾王”在高原落地生根,成功实现“小产业”撬动“大振兴”。

“我们接下来要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链条,打造特色品牌,推动养虾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迈进。”平安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张秀梅话语坚定,在她看来,这尾小小的虾苗,正承载着群众的致富希望。

如今的海东,特色养殖早已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生动格局。12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领航发展,5个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筑牢根基,85个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远销各地。按照规划,今年全市特色养殖业总产值预计突破20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超50%,冷水鱼、热带虾、梅花鹿等多品类协同发展的格局将更加清晰。届时,特色养殖业将带动全市5万农户人均增收20%,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样板。

从黄河岸边的网箱到河湟谷地的虾塘,从冷水鱼的“逆流而上”到热带虾的“落地生根”,海东正以立体养殖为笔,以生态优势为墨,在高原大地上绘就一幅产业兴旺、百姓富足的乡村振兴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