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海东市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今天是:2025年07月20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聚焦海东

【互助县】土族阿姑绣出致富“非遗花”

阅读:21 来源:本站

□时报记者 李晓娟

九月,是丰收的季节,也是海东人民的狂欢时节。

9月18日,伴着天朗气清的好天气,首届河湟文化艺术节开幕。走进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故土园,“塞纳!塞纳!”的声音不断传来,土族群众身着民族服饰,载歌载舞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今年,河湟文化艺术节全方位展示全市脱贫攻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在非遗扶贫工坊成果展馆索卜滩扶贫工坊里,李卓么什姐正忙着理货,把她绣的一朵朵“脱贫花”展示在众多游客面前。

李卓么什姐是松多乡本康沟村人,嫁给了李顺,到了丹麻镇索卜滩村。从小就开始在盘绣上用功的她,如今不仅靠针线活脱了贫,也能撑起一家人的生活。

“1995年前后,邵逸夫在我们村捐了一所学校,后来他们到我家看我的手工艺品,我就给他们看了我绣的太阳花。”让李卓么什姐没有想到的是,来村里的那些香港客人竟然用600块钱买走了她的两片太阳花。一小片太阳花能值300块钱?正当李卓么什姐在疑虑和开心中徘徊时,那些人告诉她,要继续做好盘绣,他们会再次来收购。

这下,李卓么什姐彻底了解到,原来外面的世界没有盘绣做的太阳花。自此,这位曾经边放羊边做针线活的土族阿姑便开始专心做起了盘绣。

几年后,香港客人再次来到村里,买走了10个太阳花,也开心地拿走了李卓么什姐做的焜锅馍馍。李卓么什姐越来越能感受到,自己的这份手艺不仅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说不定还能帮别人过上好日子。

2007年前后,当地政府发现李卓么什姐的手艺后,送她外出到全国各地学习针法、绘画等专业技术,以此让她的手艺更加精湛。回乡后,李卓么什姐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办起了青绣培训班,丈夫李顺也加入了她的青绣事业,开起了民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如今,每个月靠着绣太阳花,李卓么什姐家的收入能增加600到800元,除此之外,李顺还去附近乡镇上收购绣娘们的作品,再统一卖给青绣公司进行包装、销售。每月青绣公司来收购作品时,公司的收入能达到5000到10000元。

李卓么什姐富起来了,做青绣的阿姑们也并没有拖后腿。“现在的生活挺满意的,家里的农活也能干上,来参加展会的话,也有人会买我的绣品。”李卓么什姐说。

在一排壮观的扶贫工坊中,一位满头白发的绣娘在围观中,拿起正在绣的腰带,绣得不亦乐乎。“我小时候做的都是自己穿的衣服,往外是卖不出去的。”牛合然是东沟乡姚马村人,今天,她带着儿媳妇和孙媳妇一起来参加展会,期待着能有更多人看到土族传统手工艺,让青绣走到更广阔的天地去。

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在摊位前驻足停留、问价格、试戴,牛合然甚至有些恍惚,这些从小做到大的绣品究竟是何时有了这般“魔力”?不仅能挣到钱,还能依靠它走出来看世界。

“我叫胡兰索卡,是牛合然的孙媳妇。现在我开了家公司,卖得最好的就是针包,几乎是做多少卖多少。”胡兰索卡说,来参加展会是她最开心的事情,因为展会就是聚财气、吸引客户最合适的地方。今年来到首届河湟文化艺术节,她拿来了最钟意的针包、香包还有腰带等作品。

“我自己通过直播卖货,针包一个月能卖3000多个,销往全国各地,去往山东省的销量最多,已经带动110个绣娘做绣品增收。”今年,胡兰索卡不仅通过线下卖绣品,在线上的直播带货也开拓出了一片新天地。

凭着一手绝活,还有握在手里的小小针线,绣娘们对传统手工艺有了新认知,也对青绣的期望越来越高。凭着绣品增收致富的梦想已经实现,把产业做精做大做强,带动更多人走上小康路,是这些已经脱了贫的绣娘们的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