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记者 郝志臻 张璐 报道
他们,是疫苗接种点上耐心细致为民接种的医护人员;是在高速路口坚守250多天的工作人员;是将会议室变为临时宿舍的流调人员;是白天黑夜连轴转的检验人员……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在抗疫战线上负重前行,默默奋战,为广大市民筑起了一道道坚固的疫情防线。他们虽岗位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信念:“疫情不结束,我们不撤退”。抗疫的路上,正因为有了他们,我们不怕!
全民携手 构筑免疫屏障
“请问您本次是第几次疫苗接种,有没有过敏史,上次接种是什么时候?”“疫苗注射后,请大家先不要离开,在旁边休息留观半小时。”
近日,记者来到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中心卫生院新冠疫苗接种点,看到前来接种的市民间隔两米排队,在工作人员的指挥下,队伍有序向前移动。等候现场设置了“双码”核查区、预检登记区、疫苗接种区、留观区4个区域,各区分隔清晰,有明显导向标识,市民按先后顺序单向行进,避免交叉往返。
“这里的医护人员非常有耐心,注射前都会仔细询问身体情况,有无慢性病史、过敏史、近期有无用药等情况。”刚刚完成疫苗注射的市民马师傅告诉记者,“今天是我第三次注射新冠疫苗,前两次都没什么不良反应。特殊时期,我们能做的就是积极响应政府的各项防疫政策,绝不添乱。”
据注射点负责人张福香介绍,接种新冠疫苗是目前降低新冠病毒感染风险最重要的防控手段。4月以来,该卫生院平均每天有500人前来接种疫苗,自2020年12月30日开展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以来,川口卫生院共计接种新冠疫苗91360剂次。
“3月起,我们卫生院开始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目前共计接种5536剂次。接下来,我们会继续按照现阶段新冠疫苗接种工作的要求,持续推进新冠病毒接种工作和60岁以上人群接种工作,确保目标接种对象尽接应接,积极构建群体免疫屏障。”张福香说。
记者了解到,民和县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全县各基层卫生院、村医、社区工作人员也在排查尚未接种人群,督促满足条件的人群尽快接种。截至4月13日,民和县新冠疫苗累计接种688605人次。其中,第一剂次277201人;第二剂次269696人;第三剂次141708人。
会议室变身临时宿舍
“您好,这里是县疾控中心流调工作人员,请问您是近期返乡人员吗?这边有关于您的相关行程需要核实一下。”
近日,当记者走进民和县疾控中心,临近下班时间,但工作人员依然坚守在工位上。办公室内接打电话、敲击电脑键盘的声音不断回响。
自本轮疫情发生以来,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不断强化,“流调”一词逐渐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为了大众关注度较高的一个话题。
“流调是干嘛的?”“是不是诈骗电话呀?”“为什么不是110打来?”许多群众对此有不少疑虑。
据了解,流调,是流行病学调查,是指对病例暴露接触情况、活动轨迹、就医情况等展开调查,能够为判定密切接触者、采取隔离措施及划定消毒范围等提供依据。疫情期间,流调是传染病防控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流调收集的信息能够起到有效遏制疫情的关键作用。
“不到流调工作组,你就不知道流调工作有多难。”一位流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疫情发生以来,自己和同事几乎没有按时下过班,尤其是前段时间,在发现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一名确诊病例在民和县内有多日活动轨迹后,全县流调工作量成倍增长。
“办公室的座机接听率不高,大家都是用自己的手机工作,每个调查对象,都要问清楚个人信息、健康状况、疫区旅行史、疫区居住史、病例密切接触史、交通工具等情况,有时候手机都发热了电话还没有打完。”该工作人员说,近半个月的时间,所有人都没有回过家,累了就在临时搭建的床铺上躺一躺,那段时间会议室就是大家的临时宿舍。
据了解,疫情发生后,民和县第一时间成立了由疾控、公安、工信三个部门组成的疫情流调组,通过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对全县重点区域、重点人员、重点环节、重点场所进行精准摸排。今年3月开始,民和县流调工作与青海省疫情防控管理平台成功对接,流调工作的协查工作较之前的逐级上报节省了很多时间。
目前民和县共有常备流调工作人员12名,在常态化防控期间对全县近期返乡人员、红黄码、健康码带*号人员、县疫情防控指挥部、发热门诊、隔离点重点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为应对突发疫情后剧增的流调工作,全县从县内各医院、卫生健康执法队、妇幼中心、乡镇卫生院抽调87人组成预备流调队,经过多次的反复培训后,这些人员已经熟练掌握了流调的工作要点,如遇突发情况,能够随时到位,确保全县流调工作的有序进行。
24小时运转的实验室
张开嘴巴配合核酸采样,然后静待6至8小时的检测结果,这是近两年来所有人都经历过的事情。那么,一份高效、准确的核酸检测报告是怎样出炉的?记者探访了民和县人民医院核酸检测实验室。
该实验室占地约140平方米,于2020年9月正式建成,内设试剂准备区、样本处理区、基因扩增区、产物分析区四个区域,配备超净工作台、核酸提取仪、荧光定量PCR仪、B2级生物安全柜、超低温冰箱、高压灭菌器、高速离心机等设备。目前共有18名专业操作人员。
据检验员张长江介绍,实验室接到核酸样本后,工作人员会对其进行核酸提取的前处理,再放进核酸提取仪进行提取。提取之后,再放置到扩增区进行核酸扩增,一般需要1.5小时至2.5小时得出结果。目前该实验室一直保持24小时运转,检验员实行轮班制,近日日检测量约为4千至5千份。
“检验工作人员在复核和检查流程是否符合操作规范无误后,才会将结果录入系统,市民在采样后6至8小时后就可以通过‘信用青海’查询检测结果。”张长江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该县共有县医院和县中医院两个核酸检测实验室,负责全县每日所有采集的核酸样本检测工作,每天全县将17个核酸采样点的样本分四次统一运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目前全县每日最大核酸检测量达3.5万人次。
高速路口250个日夜的坚守
位于青海省最东部的民和县肩负着守卫全省东大门的重责。在2021年8月省市启动省际间疫情防控联合检查站点查控勤务后,民和县迅速在G6京藏高速马场垣服务区设立疫情防控检测卡点,安排4名县级领导和154名公安、医护、交通、民兵等工作人员组成专班,严查入青入民和车辆和司乘人员,全力过滤危险因素,最大程度降低疫情输入风险。
王颖是民和县人民医院的一名眼科医生。自2021年8月起,她的工作地点除了熟悉的医院外又多了一个,那就是在马场垣高速路口执勤。
记者见到王颖时,她刚刚结束一天的工作,厚厚的防护服还未来得及脱去,小小的身躯在防护服的衬托下显得有些笨拙。她告诉记者,目前马场垣卡点上的医护人员每日由8人组成一组,对往来车辆司机的“双码”及核酸检测报告进行核查登记后,按照防控指挥部的相关要求决定放行或劝返。
“目前我们医护人员实行一月一轮换的制度,一月在卡点执勤,一月返回岗位工作。”王颖说,本月开始来往的车辆数逐渐增多,现在这段路上7个车道全部开通,工作量剧增,有时一个班下来,腿都浮肿了。
从炎炎夏日到寒冬腊月,再到如今的万物复苏,王颖和同事们已经在入青咽喉要道上坚守了250多天,为青海的疫情防控安全筑牢第一道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