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征程实施新战略。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决策,面对新的历史机遇,我省推动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不断培育发展新动能。
既有科学的顶层设计,又有真金白银的实际行动。一石激起千层浪,努力践行具有青海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自此,在72万平方公里的大美青海的大地上,一个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乡村振兴愿景蓝图徐徐绘制,勤劳勇敢的青海人民正在乡村振兴道路上鼓劲扬帆,奋力前行。
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基础。
海东市平安区“平安坊·古驿步行街”不仅是网红打卡地,也是群众增收的财源、脱贫攻坚的抓手、乡村振兴的产业。
自2019年以来,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平安区平安镇结合实际,统筹9个村的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和中央扶持发展资金,采取抱团式发展方式,联合投资建设了“平安坊·古驿步行街”项目,项目通过与大型餐饮管理服务企业合作的全新模式,以对外承包获取承包费形式收益,估计产业项目年度收益达21万元左右。
围绕“一圈双核三线四景区”旅游发展新布局,突出河湟文化元素,培育文化旅游发展新动能,特色乡村旅游产业样板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不仅丰富了海东群众文体生活,也丰厚了文化底蕴。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产业兴旺是基础。只有产业兴旺,才能增强乡村吸引力,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乡村聚集,开拓农民增收新空间、新渠道。
花海、农家菜、纯生态……近年来,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边麻沟村以“花海农庄”旅游品牌为切入点,成为了西宁市民所熟知的旅游好去处。按照“一村一特色、一村一景点”的设计规划理念,盘活村集体所有闲置林地,流转耕地,初步建成了集花卉基地、人文景观、餐饮住宿、娱乐游戏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探索出了适宜本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
走进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巴干乡麻秀村的“麻秀小馆”,饭馆虽小,却别具匠心。村党支部书记仁青多杰趁能腾出点功夫,又赶紧带着村党支部副书记巴德才江去西宁市买餐桌、请川菜厨师。“六月份的时候,我们的小饭馆就能正常运行了。”仁青多杰说。
产业振兴,规划先行。就在2019年2月,我省正式出台《青海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重点围绕“人、地、钱”等要素供给,细化实化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支撑政策。同时,重点部署了122项重大工程、计划、行动,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将文化旅游与特色产业相结合,通过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挖掘农业多种功能的潜力,着力发展“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的乡村旅游模式。
农村成生态宜居家园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
坚持绿色导向,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通过对农村环境“洗脸”,对产业发展“洗牌”,投入“真金白银”,留住“形”、守住“魂”,美丽乡村的样板正在青海大地上徐徐铺展开。
格尔木市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工程、联企兴村“1+1”行动等,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农牧产品加工、生态旅游、现代服务等扶贫主导产业,实现42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全部破零,拓宽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途径。
以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红柳村为例,通过党支部党建引领,以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创新推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基层组织政治领导、政策引导、群众参与等优势,进一步延伸放大了党组织和党员在合作经济产业链条上带民致富的效应。目前,已实现“三个百”目标,即,全村农户100%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社员100%在合作社就业;社员医疗、养老保险金100%由合作社缴纳。
走进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泉口镇多麻滩村,村民刘富贵大爷清扫完自家庭院,又按照事先安排好的地方将尺寸相等的柴火整齐堆放。各家各户门庭干净,柴火、农具摆放整齐,一排排独具韵味的农家小院宽敞整洁,家家户户门前开满了碧桃花,呈现出一幅高原美丽乡村环境治理画卷,这是泉口镇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
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康杨镇黄河之畔的城上村又热闹了起来,靠着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各项政策,独辟蹊径开发出了集民俗表演、蔬果温棚自助采摘、自助烧烤、烧土窑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让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就在今年4月21日,我省正式发布公告,经专项评估检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等17个贫困县(区)达到脱贫退出标准。至此,青海全省42个贫困县1622个贫困村53.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实现了绝对贫困全面“清零”目标。
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这事关农牧民福祉、事关农业、农村持续健康发展、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文明乡风吹进家家户户
乡村振兴,文明乡风是动力。
来到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铁盖乡上合乐寺村,阳光洒满家家户户敞亮的现代化民居,照耀在干净整洁乡村巷道的角角落落,温暖着其乐融融的美丽村庄,也暖融着村民们溢满幸福的脸庞。村、社、户签订了“建设协议”“门前三包”责任书,红白喜事上的互帮互助,把乡村振兴与乡风文明行动紧密结合起来,把乡村文化建设作为推动美丽乡村的主要抓手,“热爱祖国、热爱家乡、遵纪守法、弘扬正气……”48字“村规民约”成为了上合乐寺村的新风尚,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对于长期沿袭传统农耕模式的海西而言,唯有创新发展方式,才能打破产业结构单一、农业增效缓慢和农民增收滞后的困局。在茶卡镇巴音新村,搬出了草场的施玉萍,开起了家庭宾馆,每到旺季她家一天的住宿收入就近千元。从以前的农民变成城镇居民,在施玉萍看来,不仅身份变了,而且从日子到心里都与这座新型城镇融合在了一起。
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提升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康有序发展。
院落干干净净,屋内家具摆设分类有序……这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曲东的家。环境卫生好起来,为当地人居环境的颜值增色加分。在曲东看来,环境治理改善了村容村貌,精气神更足了,大家奔小康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放眼全省,为有效遏制和改善一些不良习俗,开展移风易俗、提升乡风文明行动“定规矩、立标尺”层出不穷,通过建文化礼堂、办道德讲堂,农牧民的精气神提起来了,群众的精神家园丰富了,文明和谐的风气也与日俱增。
大美青海,乡村振兴;初心不忘,未来可期。行走在青海大地,处处透着产业之美、环境之美、文化之美,在乡村振兴这份大考卷上,大美青海正以乡村振兴让这片广袤土地绽放出梦想和希望,让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在这里更加坚定有力!
(记者 洪玉杰 执笔;陈曦 罗珺 公保安加 马振东 王菲菲 杨燕玲 丁玉梅 王湘琳 参与)
[1] [2] 下一页
乡村在振兴中奔向小康
就在几日前,笔者来到距德令哈市20余公里的尕海镇新源村,虽说在来来去去中早已对这个村庄熟悉起来,却感到每趟来都有新鲜感、新收获。
在产业发展中,因有了得力的抓手,乡亲们攒下了家底;伴随美丽乡村建设,在村容村貌日益趋美中,既改善了沿袭的生产生活,又熬出一壶饱蕴乡愁的“酽茶”;各项政策的倾斜落地,让积贫积弱的村庄,打通了痛点、堵点、难点,以强健之躯融入到乡村振兴的行列。乡村,如飞向春天的雁阵,正在振兴中发力奔向圆梦小康的决胜目标。
“农,天下之大业也。”我省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体的省份,重农固牧是安民之基、治青之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高度重视“三农三牧”工作,全力以赴推动“三农三牧”工作创新提质。辽阔的农牧区拂去了山大沟深、贫穷落后的历史陈迹,以新理念、新路径、新思维、新变化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在持续推进“三农三牧”工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为我省发展稳住了基本盘,赢得了全局主动。以斐然成效,实现了农牧业强起来、农牧区美起来、农牧民富起来,进而为我省决胜全面小康成色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质量高,提供了强有力的可靠保证。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村振兴,蕴藏在每个村庄和每位乡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只有不断提高每个人积极融入到乡村振兴的参与热情,最大限度地广泛凝聚起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力量和共识,就一定能够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成为每个乡村的生动图景,为乡村绘就绚丽多彩的画卷,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绵绵不竭的希望与活力。(刘法营)
故事传真
花田农场,给乡村一个浪漫梦想
5月23日,记者走进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西镇团结村的“美地花田农场”,只见10栋具有欧式风格的独立木屋掩映在梨花、丁香花丛中。赤橙黄绿青蓝紫,木屋有7种色彩,远远望去,宛若架在天边的一道彩虹。让人不由得心生感叹,只有在童话故事里出现的景象竟然在这里成为了现实。
木屋里茶几、沙发、床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游客们或游玩、或烧烤、或闲聊,吵着笑着好不热闹。
几许微风拂过面庞,一湾池塘、一弯小路、几簇花木装扮着这如诗如画般并且给人以无穷无尽浪漫想象的魅力田园。
“从五一以来,这里的游客渐渐多了起来。现在恰逢周末,无论是烧烤摊位、餐饮包间还是木屋民宿都已经订满了。旅游市场的回暖,使得我们企业渐渐恢复了往日朝气。”青海三兄弟生态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杜海勇脸上盛满笑意。
“因景区环境优美,娱乐项目越来越多,游客也越来越多。今天我们接待了500多人,现在平均每天收入能达2万元左右。我们的生意红火了,村民的土地流转费、工资以及贫困户年底的分红就有了保障。”杜海勇信心十足地说。
为了带动当地村民致富增收。2015年,团结村“两委”班子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青海三兄弟生态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团结村党支部书记羊壮太说:“振兴乡村产业是根本。通过有能力的企业带动,让村子的环境美起来、村子的发展壮大起来、村民们的口袋鼓起来。”
团结村土地资源丰富,又因靠近黄河,气候条件好,加之团结村村如其名,这里民风淳朴、村民团结一心,这里商家投资兴业的理想之地。
2017年,该公司将村民的土地集中流转后,投资2.3亿元全面建成了集花田观光、休闲度假、青少年研学旅行、户外探险、原生态畜禽产品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观光生态旅游景区,冠名为“美地花田农场”,通过“公司+基地+家庭农场+农户合作社”的模式带动团结村及周边地区发展生态观光旅游、生态种植以及生态养殖产业。
杜海勇指着正在玩蹦蹦车、卡丁车的孩子告诉记者:“你看,现在儿童游乐园、花田观光、养殖基地、彩虹别墅、旅游公厕、停车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全部完备,这为发展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打好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还有,我们把村里28间商业铺面以低价租赁给周边村民自行经营,游客来旅游时,村民可通过售卖特色小吃、工艺品等为他们增加一笔收入。”羊壮太说。
青海三兄弟生态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2016年,贵德县扶贫开发局与企业进行商议后,企业同意将团结村周边8个村的25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836人的产业到户资金注入其中,一方面,企业有了更雄厚的资金支持其发展,另一方面,也通过实施产业扶贫项目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有一份收入。
今年45岁的王秀邦是幸福村的一位村民,她正在景区的农家乐里为游客们上菜。王秀邦说:“我们一家3口人都非常积极乐观面对生活,我的孩子在贵德县城打工,丈夫在幸福村修建污水管网,我长年在美地花田务工,每个月能赚得2000元的收入。”
42岁的兰措卓玛是团结村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记者看见她时她正在为园里的玫瑰花浇水、施肥。“我们家有5口人,我的丈夫有残疾,母亲得了慢性病,两个孩子一个上高中,一个上小学,家里的开支比较大。在这里打工又能挣钱,离家也近,方便我照看家人,年底还可以领取分红。”
杜海勇说:“每年公司按照10%为贫困户进行分红,到2019年底,我们总共分红达到43.5万元,使得户均年增收1740元。同时,累计支付土地流转金97.5万元,解放村民双手的同时,又增加了他们外出务工增收的机会。另外,我们累计吸纳周边贫困农户临时务工人员1.48万人次,发放劳务工资126万元。通过以上方式,我们充分发挥了企业在振兴乡村经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辐射带动作用,确保产业发展有实效,村民真正得实惠。”(栾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