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海东市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今天是:2025年07月23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青海要闻

【山海同心 筑梦青海】援青路上“青”情浓——援青故事(13)

阅读:1 来源:本站

  王启洋(左)在乡村调研。受访者本人供图

  7月上旬,即将结束援青工作的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委副书记、副县长王启洋,还在跟进援青项目、整理撰写工作材料……一个工作日里,他的手机来电和去电不下二十次。

  当熬过“像踩在棉花上一样”的初上高原频繁高反后,2022年底到任的王启洋,半年后逐渐适应了当地的气候环境,也熟悉了身边的人和事。凭借在黄浦区商务委积累的丰富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经验,他开始四处调研走访,形成工作思路,推进县域发展。

  2023年10月,玛多县人民医院期盼已久的新CT机配备到位,极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地牧民群众就医难的问题。王启洋说:“2023年3月,我在调研走访中得知,县医院仅有的一台12排CT机已超‘服役’期近6年,严重影响就医病患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这个困扰县医院许久的难题,对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很大,必须尽快想办法解决。”

  第二天,王启洋就拨通了黄浦区合作交流办公室的电话,说明情况,希望后方有关部门帮助解决困难。期间,他一边“真情流露”,一边“软磨硬泡”,终于在当年6月对接上愿意捐赠的上海市静闲公益基金会和上海联影集团两家单位。在陆续完成一系列捐赠程序后,价值600多万元的64排新CT机于当年10月落户县医院。

  “在上海援青干部启洋书记的协调援助下,玛多最需要的、以前做梦都想要的新CT机‘安家’县医院,让玛多的诊疗能力提升了一大步。现在回想起来,我仍然非常激动。”玛多县妇联主席严红梅说。

  援青“奇迹”远不止一台机器。王启洋拿出手机,翻看着援青工作期间的微信聊天记录:“启洋书记,金佰利集团捐赠的青春期女生卫生用品已分配到位,而且通过上海专家的辅导,孩子们现在很会照顾自己。”“启洋书记,20名牦牛绒手工艺人顺利从上海培训结业返回,去年在冬格措纳湖办的牦牛绒大秀太给力了,他们终于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了。”……

  一条条饱含真情、予人温暖的文字,让王启洋注目许久,不忍息屏。

  王启洋(中)与牧民群众相拥。受访者本人供图

  “在牧区,牦牛绒可是个好东西。”看到这时,王启洋又兴奋起来,“去年夏季,我们在冬格措纳湖畔‘秀’出现代时尚与藏式传统的完美结合,上百件以牦牛绒为主材质织就的服饰在模特身上展示,真是印证了‘牦牛身上都是宝’这句话。”

  去年,通过与上海沙涓时装科技有限公司牵线搭桥,王启洋和上海市援青干部联络组专程参观了解沙涓关于氆氇的发展情况,并顺利把生态时装秀开到了冬格措纳湖畔,同样也把产业帮扶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到了果洛。家住玛沁县大武镇久美家园的闹增拉毛正是氆氇产业的受益者。

  去年6月,在上海经过培训后,曾四处打工的她成为玛沁县“沪沁怡”氆氇手工编织坊首批四位“女将”之一,而她的工作地就在所住小区旁。编织一件产品收入200元,加上上海稳定的订单,这让闹增拉毛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每当闲下来,王启洋脑海里闪过的都是在果洛的点点滴滴:这里有他倾注精力和心血的事业,有他人生最难忘的体验,还有他牵挂和惦念的人……王启洋记得,2022年9月,一场大雪让他初见高原的神奇。在星星海和牛头碑,他体验到了源头的壮观和力量。当一勺酥油配上一口馍馍下肚,王启洋首次入乡随俗却“失败”了。

  下乡路上,他感受着高原上的一天四季,一路没有信号和商店,但在车上和司机、干部一同啃馍馍、吃泡面,却让他有种莫名的欢畅。

  如今,认识他的人都会感叹:“启洋书记来时可不是现在这样。”怎能想象,这位还不满四十岁的上海援青干部,已是满头白发,脸颊上带着高原风霜“刻下”的褶皱。“看起来也没那么憔悴吧,援青干部的工作日常不都这样。”王启洋笑着说。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