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来自省扶贫开发局的消息:今年以来,我省多渠道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引导群众靠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增强“造血”功能,九成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三分之二以上主要靠外出务工和产业脱贫,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
近年来,我省各地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60%用于产业扶贫,构建到县、到村、到户扶贫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牦牛、青稞、光伏、乡村旅游、民族手工业等特色优势扶贫产业。截至今年10月,49.2万有能力的贫困人口都有产业增收项目,产业收入占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
在产业扶贫方面,我省大力发展牦牛青稞产业,撬动银行贷款10亿元,推进牦牛和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拓展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绿色增收新极点,预期收益30亿元。旅游扶贫中,先后实施208个乡村旅游扶贫项目,打造了湟中卡阳、大通边麻沟、互助卓扎滩等一批乡村旅游品牌,带动5.54万贫困人口。各地扶贫产业园投入资金达20亿元,解决就业岗位8000余个,带动15.8万农牧民增收。民族手工业重点打造青绣、唐卡、藏毯等“青”字品牌,带动近8万贫困人口增收。光伏扶贫中,全省光伏扶贫容量达731.6兆瓦,每年预期收益5.7亿元,村均达到32万元,带动7.7万户28.3万贫困人口增收。
与此同时,我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通过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开展“青春创业”行动、打造“拉面经济”传统劳务品牌、开发公益性扶贫岗位、建设扶贫车间等措施,拓展贫困劳动力就业渠道。前三季度,全省28.5万贫困劳动力中,17.1万人实现就业(其中省内15.5万人,省外1.6万人),占59.6%,比上年同比增长36个百分点。(周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