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海东市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今天是:2025年07月29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青海要闻

经济聚焦:哈勒景村新“景致”

阅读:58 来源:本站

海北州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建设示范点、藏羊“两年三胎”项目重点实施区;

全村可利用草场1.64万公顷,建成饲草基地667公顷;

年初存栏各类牲畜35516头只,母畜比例、繁活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58.78%、90.82%、57.12%和69.01%;

2017年底,全村农牧业总收入达到2359.69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21532元;

……

是什么原因让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哈勒景蒙古族乡哈勒景村成为享誉全省的富裕村,这其中有何与众不同的“秘诀”呢?让我们一起寻找答案。

第六代暖棚

讲述基础设施的故事

从海晏县城出发去哈勒景村的路上,随处可见成群的牛羊在悠闲地吃着草。蓝天白云下,黑色的牛群、白色的羊群、正在返青的草山,构成了一幅田园牧歌般的宁静和谐画卷。

海云,是哈勒景村的党支部书记,一个40多岁的蒙古族汉子,见到他时,他正在赛汗牦牛育肥养殖场里查看牦牛的生长情况。

“这个养殖场投资367万元、占地6.7公顷,现有标准化的牛棚3幢,草棚1幢,青贮窖1个,2016年建成,2017年引进2——3岁良种牦牛300头,再有3个月就可以出栏。”海云指着不远处那些正在晒太阳的牦牛说。

这是哈勒景的第六代暖棚。水、电、路、槽、监控入棚,半钢架结构,1200平米,配套有商品畜观察区、病畜隔离区、饲草料储备区、牲畜饲养区、办公住宿区,此外还配置了打捆机、撸草机等机械设备,一栋畜棚年养殖牦牛100头。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哈勒景村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说到哈勒景村的老百姓能有今天的富裕生活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哈勒景村原党支部书记拉毛扎西。

时间拨回到20年前。1986年,该村实行牲畜分户经营,那时畜牧业生产基础相当薄弱,科技含量低,基础设施很落后,群众的生活条件十分艰难。

拉毛扎西在1995年被推选为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开始了履行他带领村民勤劳致富的神圣使命。

发展的“短板”在哪里,拉毛扎西比谁都清楚。上任伊始,他便想方设法筹措资金,搭上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平台,先后修建羊棚2幢230个平方米,实现了暖棚养羊;建成了饲草料基地3.3公顷,引进了冬春牲畜补饲技术;建成冬春围栏草场47公顷,开展了牲畜围栏轮牧,有效地提高了草场的利用率。

针对牧户生产基础相对薄弱的实际,他苦口婆心动员群众加大投入,紧紧抓住国家的各项惠农支农政策,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政府的支持下,他带领村“两委”一班人,积极寻门路、跑项目、争资金,全村到2017年底,累计建成永久性羊用暖棚150幢,80%的牧户实现养羊暖棚化;建成围栏草场12667公顷。

与此同时,兴修人畜饮水管道3条22公里,打土井54眼,基本解决了人畜的饮水问题;修建乡村道路4条24公里,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畅通了牛羊贩运的通道;建成优质饲草料基地667公顷。

“暖棚、饮水、饲草基地、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进一步解放了劳动力,群众养殖贩运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各家各户的养殖规模也越来越大,群众的日子也慢慢变好了。”拉毛扎西说。

“羔羊经济”

折射观念转变的历程

1996年村民的人均收入只有600元,2017年底村民的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大关;全村100%的牧户实现了定居和通电,广播电视及移动通讯率达到了100%;家家户户有小汽车。

基础设施逐渐完备,推动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逐步思维活跃、敢闯敢干的哈勒景村民又有了更高的追求,“怎样带领村民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成了村“两委班子”面对的新课题。

2006年6月,初步组建了哈勒景村牧业协会,当时参会会员达到29户107人。协会的成立让一向“闲不住”的拉毛扎西更忙了,为了让协会尽快发挥作用,真正产生效益,他跑到西宁等地为协会找信息、做中介,组织会员进行畜产品集中统一销售,当年,协会就组织出售育肥牛羊,实现收入6万元,旗开得胜,让他们倍受鼓舞效益。

2010年,在哈勒景村牧业协会的基础上,他们成立了哈勒景赛汗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形成了“支部+合作社”的经营模式,采取对各类农畜产品开展统一销售、集中竞拍等方式来抵御市场风险,对稳定提高农牧民收入起到了关键作用。合作社每年组织对全村羊毛进行竞价销售,每公斤竞拍价格高于市场价格0.5元,合作社通过合理分工、科学管理、科技饲养、订单销售等,不仅提高了牲畜的肉产量,而且降低了人工成本,增加了群众收入。

2011年,哈勒景村被确定为海北州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建设示范村,这一利好政策为该村畜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明显提升。

同年,瞄准市场需求,他们开始培育“羔羊经济”,遇到了不小的阻力。

所谓“羔羊经济”和“两年三胎”是一回事,就是母羊产奶后2个月就把羊羔和母羊分开饲养,这样母羊的身体得到恢复,可以两年生三胎;小羊也可以快速生长,一般只需要5到6个月就能长成30公斤左右的大羊。

这样的好处是饲养周期短,成本低,有利于保护草原生态,回笼资金快,增加收入显而易见。

“老汉们都是传统思想,很保守,他们认为5、6个月的羊羔不能卖,不吉祥,我们只能给他们讲道理,村委会成员走家串户,通过算账对比,逐家逐户做思想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老汉们的观念发生了转变,我们的”羔羊经济“也就慢慢发展起来了。”拉毛扎西介绍。“可以说,羔羊经济,让我们村的发展大大地提速了。”海云插话道。

口袋里有了钱,老百姓最关注什么?富裕起来的哈勒景村群众非常重视教育问题,专门成立了教育奖励基金;有的家庭为了孩子上学而专门在县城买了房子……

“每年我们村里都会有几个大学生,去年考上了3个,我们都有奖励的。一本奖励1000元,二本是800元,就是为了激发肯定村民对教育的重视。”海云骄傲地说。

“乡村振兴”

描绘携手迎接的崭新生活

哈勒景村有农牧户165户677人,生活着汉族、藏族、蒙古族、回族、土族等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村子。

“虽然民族多但是矛盾纠纷基本上没有,大家都在想着怎么多挣钱,怎么过上更好的生活,没有时间闹矛盾,我们村是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海云笑着说。

拉毛扎西是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生活在由蒙古、回、汉、藏四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里,演绎着手足相亲的生动故事。

民族和谐,社会稳定,生产发展,用这几句话来形容哈勒景村的气象再合适不过了。

走进扎西的家里,院里停着一辆红色广本小轿车,格外显眼;屋里各式现代化的家具、家用电器应有尽有,特别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茶几上还摆放着一瓶红酒,他们惬意的生活可见一斑。

“去年卖了67头牛和500只羊挣了38万元,院里的汽车是我在2015年买的,除了这辆车,我还买了一辆二手的别克,摩托车有3辆,还在县城买了小区房。”扎西毫不掩饰他现在的美好生活。

“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大发展,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正在变得越来越好,90%的村民在县城或者西海镇买了商品房,家家户户有小汽车,有的家庭还不止一辆。”海云笑着说。

用甘子河乡老百姓的说法就是“我们骑马人家骑摩托,我们骑摩托人家开小汽车,永远赶不上。”这话很是经典。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让海云等人兴奋不已。“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我们在发展好生态畜牧业等传统产业的同时,还要开辟新的致富渠道。”

对于村子今后的发展海云已经有了清晰的思路:

利用667公顷的饲草基地,大力发展饲草产业,在满足全村牲畜食用的情况下,向外村出售饲草;

大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

成立一家屠宰厂,对牛羊肉进行深加工,提高牛羊肉的附加值;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乡村振兴”战略等各项惠民政策的推动下,在转变观念敢闯敢干的信念支撑下,在肯干实干精神的带动下,哈勒景村必将会迎来更大的变化。

采访结束时,已是夕阳西下。驶进哈勒景村的小汽车一辆跟着一辆,“村民们都回来圈牛羊了。”海云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