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记者李增平 每天,全球有60多亿人伴随着冉冉升起的太阳醒来,同时清醒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客户端。如今这些客户端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它们传递着全球的喜怒哀乐,更为世界不同角落的人们打开了新的世界,使人们生活的大世界,通过网络连接越来越“小”。 查看各地新闻消息、了解天气情况、联系千里之外的朋友、购买隔海生产的商品……网络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在这便捷的生活方式后面,隐藏的是一个庞大的数据群体,而这些数据要通过一个大平台来支撑,大数据中心便是其载体。 高原大数据中心应运而生 大数据与我们息息相关,随之衍生出的新兴信息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大数据”已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青海省重视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的发展,2015年8月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促进云计算发展培育大数据产业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逐步将我省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数据中心支撑点和西北民族地区区域数据中心基地。青海移动更是紧随国家发展战略,全力以赴为“一带一路”提供信息化服务,以高原大数据中心的建设运营为切入点,打造信息化“一带一路”工程。 2014年的初冬,在青海省海东市工业园区海东科技创业大厦南面,高原大数据中心举行奠基仪式,铲下第一捧土,将一颗大数据的种子埋在这片热土上。 大数据中心在这里安“家”,选中的是其良好的区位优势。青海移动云计算中心负责人樊星告诉记者,从地理位置上来说,青海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是连接东西、辐射周边的枢纽;气候环境冬寒夏凉、年平均气温在4℃-8℃之间;能源供给丰富,用水用电成本低、光伏产业链完整;交通舒畅,数据中心位于海东科技园,毗邻机场、高铁、高速公路,符合全球云计算数据中心节能降耗、绿色低碳的发展趋势,属国家一类布局地区。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一座气势宏伟、白蓝相间的高端写字楼横空出世,占地面积广阔、方正得体的数据机房在这片土地建成。据了解,该项目分三期,一期投资10亿元,占地51亩,建筑面积有208万平方米,总机架3200架,由研发支撑楼、数据中心机房、制冷机房三栋主建筑构成。这三座大楼支撑起整个高原大数据中心的运作,使成千上万的信息进入我们的视野。 大数据应用让生活更智慧 走进高原大数据中心体验厅,一块块电子显示屏便让你切身感受到大数据是如何在我们生活中应用的。 “我们来看看这块屏幕,这款应用能够精确统计出西宁市各商业圈的人流量,一旦人流量超过承载范围,大数据中心可向相关部门快速反应,采取相应应急措施,防止如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之类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西宁王府井附近、力盟商业街附近人流量较大……”樊星讲解道。 在高原大数据中心体验厅,大数据的神秘的身影,都能通过一些软件用鲜活的画面、例子表示出来。这些软件、程序便是在高原大数据中心研发支撑楼诞生的。 同时,应用大数据中心云计算技术,可以分析出很多你想知道的信息,如:青海人喜欢去哪里旅游,国内外游客喜欢游览青海哪些旅游景点,青海人在“双十一”消费了多少,青海的网民都有哪些人……这些都能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精准地分析出来。除此之外,虚拟化的技术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智慧便捷。 记者通过樊星的介绍,下载了一款“和畅游”的软件,点看这款软件可以查看到很多景区的实时情况,人流、天气、交通等方面的状况。6月14日19时左右,记者点击“海东市互助北山旅游景区”发现,与海东市平安区的天气状况不同,互助北山是大雨滂沱的景象。 “这款软件主要是为了方便人们提前了解一些旅游景点的实况,方便旅游出行。”樊星告诉记者。之所以能够无时差地了解景点的实况,是基于移动公司遍布全国的基站,移动公司在高达几十米的基站上架设摄像头,通过一条条光纤电缆将画面传输到中心。 数据中心的“运算大脑”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观察,是通过大脑对事物的感知来完成的。大数据应用也是如此,拥有一个强大的“运算大脑”——IDC机房。 记者跟随高原大数据中心工作人员张海东来到高原大数据中心IDC机房,首先进入的是为“运算大脑”提供能源的“供血中心”——配电室,迈过配电室的门槛,便能听到一排排配电机柜工作的声音,这些机柜能供应整个大数据中心运行的生活用电和生产用电,其中在这些机柜中还有UPS电源,能够在电网异常或者断电的情况下提供额外的电力支持。 “UPS电源能够支撑1-3小时的用电,在这期间,可以启动柴油机组用来发电。”张海东介绍说。 步入高原大数据中心核心区域IDC机房,可看到黑色机柜中闪烁绿色的光芒。同时,在这个密闭的空间中你可以清晰一感受到风在流动,每一缕拂过你面颊的风会将IDC机柜散发出的热量消散。 张海东介绍说:“高原大数据中心IDC机房一楼采用了水制冷,二楼采用的是氟利昂制冷。”这样的搭配设计使得大数据中心的总设备能耗、IT设备能耗,PUE值接近于1,这个数值意味着高原大数据中心是一个绿色的数据中心。而这样的成果要归功于紧邻IDC机房的制冷机房发挥的制冷作用,降低电能消耗,减少碳的排放量。 将目光投向IDC机柜中闪烁灯光中,它承载的是一个企业智能化运作的转变。目前,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14家企业已入住高原大数据中心,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互联网内容服务。 横空出世 “整个高原大数据中心如同一个‘自来水厂’,为用户供应信息化水源。现在客户不在自家‘打井’(建立机房),通过大数据中心托管服务便能享受便利的信息服务。”樊星描述着高原大数据中心的作用。 进一步了解得知,高原大数据中心就是将单个的机房以规模化聚合,通过资源随时按需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企业信息化成本。与传统数据中心相比,云计算中心按需弹性提供数据信息资源,具有投资少、效益高、维护费用少等优点。据初步估算,政府统一购买企业“一站式”服务每年可减少40%到50%的信息化项目财政支出。 以“海东工业园区OA”为例,高原大数据中心的一个IDC机柜,便能让海东工业园区管委会的办公效率、成本发生变化。 摆脱一摞摞纸质文件,现在海东工业园区管委会的文件起草、审核、签发、传达在电脑和手机上便可以完成,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办公,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海东工业园区管委会办公室工作人员贾秀萍对于这个系统带来的改变深有体会:“领导不在办公室也能签,发文件也不用人工传送,并且不用再每次打印30多份的纸质文件送到各部门了。” 目前,青海高原大数据中心打造的智慧教育、民生服务、交通旅游、电子政务、食药安全、安保联防、电子商务等项目,使青海信息化步入新时代。从完善的硬件配套到个性化的定制服务,青海大数据产业正在横空出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