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全省拉面经济推进工作会议在海东市化隆县群科新区“青海省扶贫拉面产业培训服务中心”召开。会上,省就业服务局就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青海拉面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进行解读,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省人社厅、海东市、化隆县、循化县、大通县进行交流发言,标志着青海拉面经济正式迎来“升级版”。省人社厅:助推精准扶贫攻坚省人社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就业促进和农民工工作处相关负责人在发言中表示,将继续开展“带薪在岗实训”,助推精准扶贫攻坚。“带薪在岗实训”作为一种培训模式,是化隆县委、县政府结合当地拉面经济发展实际,在促进精准扶贫工作实践中的一项创新。经过提炼整理,这一创新体现到省政府促进拉面经济发展助推扶贫增收的政策中,指导全省相关工作的深入开展。2016年,全省培训贫困劳动力3.76万人次,其中各级人社部门组织培训0.79万人次,完成了年度任务的156%。化隆县先行先试,年内就组织1021名贫困劳动力开始参加“带薪在岗实训”,现在已经实训一年,实践证明,这种培训模式得到了化隆县广大贫困群众的普遍认可。各地要组织力量、安排部署,宣传就业培训脱贫的真实事例,引导动员更多的贫困劳动力坚定信心,通过“带薪在岗实训”走上就业创业之路,彻底甩掉贫困帽子,使“带薪在岗实训”在全省各地助推扶贫攻坚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效。此外,在推进劳务经纪人队伍建设中,省厅将抓紧修订完善相关政策,将界定劳务经纪人的资格,取消《经纪人执业资格证》的前置条件;扩大奖补范围,只要有我省户籍,带领我省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均纳入奖补范围;规范劳务经纪人的培训发证,明确劳务经纪人的登记备案等。循化县:让“撒拉人家”遍地开花循化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在发言中指出,以“撒拉人家”为代表的拉面经济,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起步,通过以撒拉族为主的穆斯林群众的艰苦创业和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服务,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2013年海东市“两化”专题工作会议以后,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拉面经济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循化的实际,适时调整发展思路,因势利导,强化服务,使循化县餐饮产业进入了一个规模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升的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形成了以拉面为主的“撒拉人家”餐饮业四大系列,即拉面系列、特色民族餐系列、农家小吃系列、以茶餐为主的简中餐系列。以上四大系列形成了循化县以拉面经济为主的“撒拉人家”特色餐饮产业,截至目前共发展到7430家,从业人员3.6万人,年纯收入20个亿以上。餐饮业的崛起,不仅带动了城乡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就业,更为重要的是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产业。下一步,循化县将以树立和打造“撒拉人家”主体标识为抓手,充分利用上海市“五违”整治等市场倒逼机制,加大同输入地政府的沟通衔接力度,加快循化清真餐饮业转型升级和扩面增量。加大资金扶持,抓好扩量提质,一方面继续与县内的各大金融部门沟通衔接,充分发挥市、县各担保公司的担保融资平台,积极探索更加广泛的政银企的合作模式,争取发放更多的贷款,推动拉面产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建议县政府克服财政困难的实际,加大对拉面经济的专项配套扶持资金。海东市:落实扶持政策做优“拉面经济”海东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在发言中指出,近年来海东市把拉面经济作为一项重大的区域性战略进行推进,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品牌效应逐步凸显,群众收入逐年攀升,多方面拉动效应日益显现。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海东市群众在全国270多个大中城市开办的拉面店达2.52万家,从业人员16.4万人,拉面经济及相关产业经营收入达111.58亿元,实现利润33.05亿元,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36.48亿元。其中,“循化撒拉人家”“化隆牛肉面”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填补了全省无集体商标的空白,也逐步成为了全省餐饮业的知名品牌。海东市拉面经济的迅猛发展,为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闯出了一条由拉面经济带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并通过发展拉面经济,使青海拉面逐步融入了外地餐饮市场,进一步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返乡创业进程,增进了民族团结,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脱贫致富的步伐,达到了转移一批,稳定一批,脱贫一批的目的。下一步,海东市将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突出规范化、品牌化、市场化的发展导向,以树立和打响“青海拉面”品牌标识为重点,推动拉面店规范建设和品牌连锁;以拉面产业园建设为重点,发展拉面产业链;以拉面行业协会建设为重点,增强产业合力;以拉面信息平台建设为重点,促进拉面产业“互联网+”发展;以拉面产业发展基金建设为重点,增强拉面经济融资能力;以拉面经营者能力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拉面文化建设为重点,提高产业影响力。化隆县:促进县域经济创新发展化隆县政府相关负责人在发言中认为,化隆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拉面县”。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从第一批三五个化隆农民到改革开放最前沿厦门特区开拉面馆算起,经过近30年的发展,全县拉面馆达1.5万家,约占全省数量的一半、全国的四分之一。化隆拉面分布在全国各地270多个大中型城市,劳务输出人员每年大约在10万人次,占全县总人口的1/3。化隆农民纯收入的53%来自拉面餐饮行业或拉面相关产业链,在全县累计脱贫的13万人中有7万人就是通过拉面脱贫的。实践证明,拉面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全县范围内涌现出了一批“拉面村”“轿车村”“老板村”和“小康村”,部分从事“拉面经济”的群众也逐步成长为“致富带头人”。同时,还带动了产业,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部分群众通过从事拉面经济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后,回乡投资创业,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截至目前,拉面经济回乡人士创业涉及餐饮宾馆、牛羊养殖、建工建材等23个行业,在全县开办的民营经济实体达到399个,实现年产值8.6亿元。下一步,化隆县将依托富余的土地、充足的劳动力、成熟的畜牧业、优质的农副产品等资源要素优势和全国1.5万家拉面馆的渠道优势,从供给方面发力,创新发展模式,以促进拉面馆规范扩面、提档升级为重点,通过拉面经济全产业链促进一二三次产业高度融合发展,促进县域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结构优化,促进省内外拉面餐饮业标准化、品牌化。大通县:创新发展思路做强“拉面经济”大通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在发言中说,近年来,大通县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回族清真特色拉面经济发展迅速,占较大比重,逐步成为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据初步调查统计,大通县目前以拉面经济方式转移就业的有2400余户,带动就业人数达9600人,其中省内360户,带动就业人数约1080人,年均实现劳务收入达3.3亿元,占劳务输出总收入的40%。但大通“拉面经济”发展也面临创业初期融资困难、创业服务体系短缺等困难。今后,大通县将通过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创新机制、加强部门协调等措施,扎实推进“拉面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开展面食线下线上多种宣传渠道,深入发掘“拉面经济”文化底蕴,进一步提高“青海拉面”的知名度和美誉感。同时,加强面食技术培训力度,结合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雨露计划”培训工作,有效整合各类培训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拉面烹饪技能、“拉面+创业”、IYB等培训,计划每年培训500人次,并协调各类培训和鉴定服务机构,畅通合格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书”获取通道,提高其素质,提升其市场竞争力。此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融资政策,协调各商业银行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协调和推动民间融资平台介入,加大创业就业奖励力度,降低担保和反担保门槛,开辟拉面经济融资“绿色通道”,增强拉面经济在市场中的抗风险能力,壮大其经营规模,每年全县预计新增开拉面店200家。 |